學生學習
摘要
學校本位發展主要在強調一個學校的存在特色及價值,而天母國中秉持這樣的信念在音樂藝術文化的推展上著心著力,從87年開始,陸陸續續成立管樂團、弦樂團、直笛及合唱團,參與社團人數之多,估計每年級三位學生中便有一位擁有音樂才藝。2002年由英國Edward Sallis 和Gary Jones二位學者提出了知識管理在教育上的應用,把可以持續的教育策略當企業生產來經營,並從教育策略執行的過程及結果中獲得作業的系統知識、管理的程序。天母國中充分運用知識管理的技巧,並在這管理程序中構成強大的學習型組織。音樂性社團成果發表是一種學習型組織的概念,學校、家長、孩子都是在做中學,儘管學校未成立音樂班,卻有可以與音樂班媲美的音樂成績表現,會有歌劇的成果展是可預期。
民國93年學校第一次發表音樂歌劇展演,取材並改編自莫札特「巴斯第安與巴絲蒂安娜」歌劇為「可愛的牧羊女」。這場歌劇策劃及發表的工作經驗被保留了下來,及至95年第一學期,學校再次整合更多的社區資源,發動了後援會家長及學校行政團隊,並以管樂、弦樂、直笛及合唱為基礎,將近200位學生參與演出,精緻程度不比職業演出遜色,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型音樂歌劇—
「阿摩與夜訪客」誕生。
我們只能說歌劇並不是一種歷史的終結,而是一種傳承。天母國中視這種大型展演的機會為一種傳承,是因為這場發表是令人興奮的,相對於展演的過程,親師生組織成員不斷突破自己能力上限,創造真心嚮往之結果,培養全新、前瞻、開闊之思考方式,全力實現共同之抱負,並不斷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,足為一類傳統,包容多元的「學校文化」。
沒有音樂班的音樂學校,有如此史無前例的成果展,在外表現上顯示天母國中早已跳脫升學主義掛帥的明星學校型態,造就的是讓社區刮目相看的音樂明星學校;在內部表現上,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學生的成長,還有家長、行政團隊的溝通執行能力,天母國中音樂學校的學習型組織擴大層面到家長及社區,那是因為這個組織存在著:(1)彼此互相的承諾;(2)自發性的執行能力;(3)過程的非正式的溝通(是一種全方位的溝通)。
天母國中美術成績出類拔萃,而同屬藝術文化的音樂這塊領域上,藉由學習型組織的強大執行力,學校已達到從展演過程中學習的教育理念。
關鍵詞:歌劇、學校文化